创新执法管理体制,是我们结合新时期中央的要求与检验检疫工作特点,在强化内部科学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
检验检疫机构是涉外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进出口货物和入出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实施检验检疫,其主要职责一是防止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经由口岸传入传出。二是监管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可以说,检验检疫执法工作既关系到国家外贸发展和经济安全,也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公共利益乃至健康安全息息相关。
今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去年的抗震救灾行动中,检验检疫部门都功不可没。这两项重要工作井然有序,主要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创新执法管理体制,在内部管理中引入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能级管理等方法。
灾情和疫情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质量管理文件规定的特事特办程序,并从能级管理库中选派了经验丰富、素质全面的人员投入到救灾、防控工作中。执行部门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在强化查验、防控疫情、确保救灾物资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抢时间、争速度,优先检疫、验放境外援助团队和物资。管理部门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实施了专项考核和指导,确保进境援助人员与物资能够免费、便捷、高效通检。
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忠于职守、严把国门,有效处置了“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突发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成功应对了日本、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的技术贸易壁垒;出色完成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任务。
与履行好越来越重要的职责相比,我们在自身建设方面却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以往我们对执法工作的要求不够细致,对部分执法岗位自由裁量权的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因而容易出现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的情况,甚至容易引发执“人情”法等廉政风险。因此,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更高的工作要求,我们既要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加强监管,迎接工作挑战,更要勇于创新执法管理体制,解决自身那些不适应发展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依法施检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履行把关职责,不负国家重托和人民期望。
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建立权责规范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信息化平台等方式探索管理体制。通过管理创新,从执法事项管理角度讲,我们将以往“事后追究”的模式,转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从执法人员管理角度讲,我们将以往“分授权责”的模式,转变为“权、责、能”统筹管理的模式。权责规范机制着眼点在于规范事项,划定职权范围,重点在“权”;责任落实机制着眼点在于对事项的评价和违法行政的惩处,重点在“责”;教育培训机制着眼点在于提高事项的效能和人员的素质,重点在“能”。三者彼此联系,相互依托,可以使管权、问责、促能有机统一在一起。
北京检验检疫局推行新的执法管理体制成效比较显著。加强过程控制和结果验证,使我们能够及时查处执法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从而持续提高工作质量和执法效率。目前,我们出入境执法证单内部流转时限符合率分别达到100%、98.6%,较2004年分别提高了0.03%和9.4%。出入境内部执法记录差错率分别为0.2%、1.5%,均远低于2004年两位百分数的差错率。对外执法证书一直保持无差错。近年来,我们的社会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
2004年,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内知名管理学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北京检验检疫局整合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能级管理等方法的要素,构建起“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2005年,我们又依托该体系,创新执法管理体制,以质量管理定规范、以绩效管理促落实、以能级管理抓素质,深入推行检验检疫执法责任制。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权责规范机制
界定执法工作权责是创新执法管理体制的前提。在明晰执法人员权力方面,我们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求,梳理执法依据和工作文件,系统地整理了我们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订、废止了一些不适宜的规定。
在明晰执法人员责任方面,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流程图、岗位职责说明书等质量管理文件,规范了执法记录样式。质量手册界定了全局执法工作的类别,明确了责任部门;程序文件规定了每类执法工作的程序和实施要求;作业指导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规范了每个岗位、每项工作环节的操作标准。
二、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规范执法行为一靠制度建设,二靠有效监督。缺少监督检查措施,就会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甚至根本不执行。因此,在规范权责后,我们又建立了必要的责任落实机制。
一是建立了过错追究制度。我们把“擅自跨辖区执法”、“以收取检验费代替行政处罚”等34种行为定为行政执法过错,明确了过错责任人的界定范围和标准,明确了追究过错责任人的方式和程序。同时,也明确了执法人员在违法行政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
二是以绩效考核来测量执法责任的落实情况。也就是对权责规范机制确定的执法责任,进行动态量化考核与定期阶段量化考核。
三、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创新执法管理体制的基础是队伍建设。执法人员素质与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检验检疫机构的形象。为此,我们对全局执法人员开展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滚动式教育培训。
一是以权责规范为主要内容,开展法制教育。使“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受控、滥权必追究”及“法无授权不得行”等执法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从思想源头杜绝滥用权力和随意执法等现象。
二是以质量管理文件为主要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使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其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规定的步骤、程序执法。
三是以能级管理教材为主要内容,开展继续教育。使执法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信息化平台
创新执法管理体制必须采用科技手段,为此我们整合已有软件数据,建立起执法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执法岗位信息、执法人员管理信息、监管对象信息、监管工作数据的互通互连,为执法管理提供便捷、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者不仅能够迅速掌握所辖部门、岗位的总体执法情况,还能够全面了解所辖各级人员分管工作的具体情况。
实践表明,创新执法管理体制是行之有效的,能够实现执法要求到岗,执法责任到人、执法权力受控、责任可以追溯,促使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