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投资的一些经营性资产,如企业、银行、投资公司的资产等,也包括国家投资建设的一些公益性的资产,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已达3.4万多亿元,近10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高出经营性国有资产约一倍。与经营性资产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角落,从中央的一级政府,到最低一层的乡镇,都拥有国有资产,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本人长期在地方工作,拟对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现状作一定的分析,并提出自已的建议。
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现状
中央政府成立国资委后,国资委作为所有权人代表,只管理160家央企,至于部委办局办的一些企业、金融机构等等,国资委并不管理。但在有些地方,国资委要管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金融性机构的资产。地方国资委与中央的国资委的管理范围不同,致使中央国资委对地方国资委无法实行工作指导,地方国资委作为地方国资所有权人代表,行使对行政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的国资进行管理时,找不到全国性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这种状况使得地方国资管理人缺位,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仍然是各行其是,管理混乱。
1.相当量的资产被严重闲置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出资人,这些地方的资产完全是国资,他们要做什么事,就伸手向政府要钱、要物、要人,至于资产如何管理,则长期无人问津。形成了只重需求不重管理的局面。地方国资委成立后,虽然地方政府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划归国资委管理,但也没有一套更为可操作性的办法,重点还是管理经营性的资产,这些原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量资产被严重闲置,有些成了“死资产”。
2.资产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这些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的工作层面,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关注国企资产的增值与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关注度不足,也没有形成如何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操作成果,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管理没有什么制度可言,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究竟有多少国资,没有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基本上是一本“糊涂账”。在加强国资管理的今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因为人手太紧,也没有专职的人来对国资进行清理登记估价,至于哪些东西该淘汰、哪些物质得精心管理、哪些得保留,全凭单位领导一句话,随意性很强,地方国资委完全无法管到。
3.国有资产流失非常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当部份的行政事业单位,把多余的办公场地、资源、品牌租赁给一些经营人士,收取一定的租金报酬,放入自已单位的“小金库”;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国资被严重低估;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长期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造成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
4.资金管理与财物管理脱节
在一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相脱节现象,资金管理属于财政局,而财物管理属于国资委,且国资委与财政局在业务上是相对独立的,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手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资保值增值的建议
如何让庞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合理利用,保值增值,作者结合地市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本糊涂帐应该到了该清楚的时候了,应该让地方国资委牵头,各行政事业单位配专人积极配合,对所在部门的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大部分的资产进行估价,地方国资委对当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要做到心中有数。
2.建章立制管理资产
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地方国资委应对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建立一套制度,用制度来管物、管钱、管人,真正地把自已做成国有资产所有权人的代表。对于所辖的资产,该流转的流转、该拍卖的拍卖、该划拔的划拔,真正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国资能够物尽其用,不至于成为部门资产闲置浪费而成了“死资产”。
3.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地方国资局将自已管辖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全部上网,建立资产信息系统,哪个单位的办公用房有多余、哪个单位的公车闲置、哪个单位有空闲土地、哪个单位有多余办公用品等等,地方国资局通过信息系统都一清二楚,然后根据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调配。
4.理顺与地方财政局的关系
地方财政局与国资委各有自已的工作重点,财政局主要负责财政款项的收取、各个项目和各个部门的拔款、财政预决算等等,国资委负责国有资产的监管,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不至流失。他们是平行的机构,让哪一个部门归属于哪个部门都不可能,这就要求两个部门能够协调地工作,建立一套机制,让财政局拔给行政事业单位的款项能有效地变成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