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
 法律声明:本站提供的信息不作为签订任何合同的依据,信息产生的后果,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本站概不负责,请查验各种相关文件和手续后再交易。
 
 
搜索
【诚聘】 【中介】 【写手】 【汇款】 【协会】 【作家】
 
     位置导航:首页 >> 农林牧渔 >> 《职业艺术学校文化课德育渗透的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职业艺术学校文化课德育渗透的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更新时间:2020/7/26      浏览:97

《职业艺术学校文化课德育渗透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立世德为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推进职业学校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的关键之一。党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实效性的不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德育低效已成为同样困扰职业学校教育的症结,也成为职业教育讨论的热点之一。职业艺术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获得育人发展活力,必须探索钻研有针对性地解决艺术学校德育问题,不断进行德育创新,把握德育的方向和本真,提高文化课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1.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社会大环境中的小环境,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直接对学校的生态环境冲击影响,在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多质多员形势下,传统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德育思路显得呆板滞后,时代发展的新经济对职业学校德育理念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应是道德经济,“熊掌和鱼”如何兼得是职业教育中面临的严肃问题。这种挑战使得原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受到冲击,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德育与文化密不可分,德育育人离不开文化课,文化课中有德育资源。

2.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德育低效自身制约着学校发展,目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于理论化、学科化、知识化和成人化的不足,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欠缺;第二,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手段,对德育育人的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较少。第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不够,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缺乏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

3.文化课德育渗透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新模式,注重文化课中德育内容研究,积极寻找挖掘文化课中德育见长的教学模式。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但每一门课程中又有共同的功能可以提炼其德育的提取公因式,文化课教学中有着不竭的德育教育底蕴可以挖掘运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本课题旨在通过文化课中德育活动化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德育高效的路子,德育育人与文化学习齐头并进,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新气象。

     二、概念的界定

“德育”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在国外,“德育”基本上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同义词。一般认为,“德育”这一词汇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形成,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法则培育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康德认为“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卢梭说:“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由教育而成。”此后,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这表明“德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我国“德育”是个外来词,在20世纪初由王国维、蔡元培等传入,及至1912年,中国国民政府颁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标志着“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在实践中人们接受了这一概念已根深蒂固,并“把德育看作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确实密不可分。我国德育概念的确定是作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即“大道德”与“小道德”。本研究的德育主要指代的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但有时也特指道德教育

德育渗透,是让德育浸泡在学科中,即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德育不是粘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复制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

三、理论依据

20世纪西方德育的形成,是建立在批判传统道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20世纪初,杜威倡导的进步主义德育理论,对赫尔巴特的传统德育理论进行了批判,赫氏重视对学生的管教,认为德育就是要培养循规蹈矩的人,杜威批判了对学生压制和灌输的方式,提倡合理的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本性为基本原则。

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一是组织学生就那些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并对道德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二是提供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公共决策、公共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0世纪40年代新派德育理论由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构成,要素主义强调学生要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中基本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对发展永恒的人性有重要作用,德育的基本伦理原则是永恒不变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德育理论兴起,指出学生道德发展要有一套规则,赞同传统德育理论中道德的主张,但反对灌输方法。它既要学生接受道德原则,又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自由,鼓励他们作出道德选择。

 对国外德育理论的关注与探究为我们思考和构建自己的德育理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平台,而直接关注和研究国外学校德育实践,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有益做法,则是一条更为便捷的改善我们学校德育实践的策略。

我国德育研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生产力成为衡量德育价值的标准,因为德育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人而起作用。20世纪80年代,德育目标注重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伦理要求,对未来道德主体的素质要求,在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不仅要具有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要有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应具有现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加注重责任感、义务感、自信感、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等。

20世纪90年代,德育注重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德育内容正在拓宽,时代特色明显,注重主体性德育的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体现主体性的精神。德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学科建设从内容、课程体系及学科层次建设三方面展开。德育面临新问题,德育与新技术的关系也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德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的需求出发,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培养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更多地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

2.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地贯彻在教学内容之中。

3.从职业学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需求作为课程构建的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核心,围绕“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岗位生活”三个主题来构建教学内容。制定五年德育目标及任务,将德育教育寓于文化课内容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

4.随着德育价值观的要求和对德育目标的及时反思,优化德育内容,用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

本世纪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新课标、新课程在全国广泛应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样也需要顺应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精神作为自身改革的指导原则。本研究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传统要求,德育的目标和任务,职业艺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实现社会道德调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特别是《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提出了“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职业学校德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进行形势任务和实事政策等等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有关学科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在文化课上得以贯之,总之针对各专业学生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常规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五、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及其它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 成员的理论水平。

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各阶段学生多元智能的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发展优势,带动弱势,促使全面发展。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六、研究步骤

1. 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9月-10月,筹建课题组,确立课题,明确各自任务。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宣传发动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0711-20088月,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专家讲座、校内外观摩、研究交流、学生座谈等。

3.中期评估汇报:20089-200810月,整理归纳教学经验,深化研究,整理成果,形成中期报告。

4.阶段研究实施:200812-200910月,课堂教学优化调整,形成模式。

5.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9月,整理归纳经验、整理成果、形成报告、论文汇编、成果汇报。

    七、课题研究的实际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目标,教育观念更新。我们的做法是先在教师中开展理论学习、研究学习、实践学习。教师观念更新,让教师肯去想、肯去做、肯去改。

2.勤思考,重实践,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提高。积极倡导培育各学科教师钻研本学科知识,研究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研讨交流,提高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课堂教学,拓宽学习渠道。在教师和学生中同时开展各类活动,调动各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活动中,收到德育的效果。

八、中期研究成效

 1.发表或获奖论文:

王彩虹论文:《英语课堂动态生成策略的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007年12月;《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的实施》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年3月;《艺术高职德育渗透浅析》2008年第一期《剧影月报》;《初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的实施初探》2008第三期《成才之路》。

齐放论文:《浅析职校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及有效对策》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7年12月。

张茹论文:《对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7年12月;《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获常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叁等奖。

尹明论文:《职校课程内容选择的复调性的线性关系》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贰等奖、《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期发表;《从实际出发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有效性》2008年5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

2.研究材料: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语文学科课改方案落实制度》;《五年制高职各专业---语文课程标准》;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美学教学大纲》;

3.师生活动:

2007年度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

2008年5月“校园巡美”学生征文大赛,《学生作品集》;

2008年6月“放诵新常艺”语文诵读大赛,自创话剧剧本《最后一刻》;

2008年6月,“英语才艺展示”表演;

     2008年11月,“我环保 我创意”服饰制作表演大赛

4.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魏小梅《关于我校学生每月消费费用的调查》;

尉光耀《训练学生的语言》

5.德育建设:

德育基地;教师德育自查自纠问题。

九、问题探讨

存在的问题:

 1.认识偏差,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德行。部分管理层及教师、学生、家长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高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学习,轻视德育教育、轻视文化教育,单纯或较多地从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衡量教育质量。

 2.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上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传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还主要是来源于上级的要求、 形势的要求、德育的要求。很少考虑学生实际的需求,在德育活动的组织上,特别是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程考核上采用知识性的考试方式,行为评价上以教师主观确定。德育的效果要么蜻蜓点水、要么走走形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适应社会要求的。

3.与现实脱节,手段单一,德育实效性差。高职校近些年在德育工作方面作了大量有意的探索,也取得很大进展。但从根本上说,这些还达不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单一的手段远不及社会现代化手段对青少年视觉、听觉、触觉来得影响快、深、大。

课题的探讨:

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包括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这些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德育过程中,不可片面强调一方,忽视其他任何方面,必须把四个方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师、生德育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以及几个方面的师生互动,我们将做以下努力:

1.在文化课中创新“知”的德育内容。文化课堂人文见长,全面发展。探索德育资源,寻求德育素材,大胆创新运用于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

2.在文化课中架设“情”的桥梁作用。文化课中不乏“情”的精神食粮,爱国情、民族情、亲友情,这些营养是德育的基础,育人的根本,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在文化课中增强“意”的自律性。文化课中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的树立同样是意志的养成与锻炼,人生意志决定人生之路,自律是自觉、自律是控制、自律是坚强、自律是修养,人生可贵品质从文化课会得到渗透。

4.在文化课中强化“行”的实践性。真正的德育途径就是实践,为此,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德育过程得到检验。让学生在实践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收到实效,让我们做到德育在文化课中潜移默化、春雨润物、开花结果,不知不觉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德育达到了目的。

全文:www.czwyxx.com/uploadfile/whzqyj.doc


各位代写代发客户:
如果您需要代写代发各类论文,请直接与以下方式联系:
代写部客服­­­(代写)QQ:180981293,EMAIL:180981293@qq.com; 
代发部客服­­­(发表)QQ:364835300,EMAIL:364835300@qq.com;
联系手机:13179739757(24小时服务);
本站网址:http://www.xzfbw.com/;
中国写作发表网为您提供满意的代写代发服务,客户是上帝,免费修改,满意为止,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专业代写,流程代发,为客户隐私资料保密。

 

   代写部QQ:180981293

   发表部QQ:364835300

    24H 手机:13179739757

     网站地址:www.xzfbw.com

最新添加
热门点击
 
 
友情
链接
24小时代写
中文代写网
11代写网
新浪博客
文字秘书
论文发表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龙源期刊网
博客网
职称论文
公文代写
总结报告
软文策划
论文发表
西部医学网
土木工程网
法律咨询
中国会计视野
毕业论文
论文代写代发
期刊发表
演讲稿
中国校长
中国考研网
中国教育网
中国经济网
价值中国
逐浪小说网
职称在线
阿里巴巴
支付宝
财付通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21世纪文学
潇湘学院
友情
链接
Copyright © 2008-2020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光明委64号信箱 邮编210000 版权归 中国写作发表网 www.xzfbw.com
Tel:24小时手机短信: 本站代写范围:代写各类各类文章,免费修改,满意为止。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光明委64号信箱 邮编210000(不会电脑可写信)  E-mail:@qq.com;@qq.com QQ:代写QQ1:;代发QQ2:;广告QQ3:
本站版权与免责相关说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经营许可证编号: 黑09026570号。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并非本站原创,如需删除请与本站联系。
法律声明:本站提供的信息不作为签订任何合同的依据,信息产生的后果,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本站概不负责,请查验各种相关文件和手续后再交易。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
咨询
13179739757
咨询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