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收集 作者:网络收集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现代物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现代化进程乃至长远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强湖北综合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
(一)现实基础
1、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不断壮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396亿元,同比增长9.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58.7亿元,同比增长10.8%;进出口总额达51.1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多项宏观经济指标为1998年以来最好水平,显示湖北省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湖北省一批重要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光纤居第1位,汽车居第2位,油料、化肥、原盐、棉纱居第4位,钢居第5位,棉花居第7位,纯碱、水泥居第8位,粮食居第10位。湖北优势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源配置和市场辐射范围的不断拓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2003年全省全社会完成货运量约5亿吨。21世纪初期,湖北省正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流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据预测和规划: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将达9232亿元,到2020年预计将达17890亿元。规划到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中力争实现年产光纤3000万公里、光缆60万皮长公里、光通信息系统设备10万台(套)及器件1000万台(只)、移动电话2000万部;年产汽车整车140万辆,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20万辆份;年产钢250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先进棉纺锭达到600万锭,服装年产20亿件以上;年产水泥6500万吨、浮法玻璃2500万重量箱;原油年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化肥(折纯)年产400万吨;年产啤酒240万吨、纸与纸板300万吨。由此形成的巨大物流需求,将为湖北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2、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和汉江下游黄金水道,拥有武汉、宜昌、沙市、黄石、襄樊等重要港口,水运条件十分优越。京广、焦柳、京九和襄渝等四条干线铁路,京珠和沪蓉高速公路,106、107、207、316、318等8条国道贯穿省境,构成湖北连结东西,通达南北的陆上运输网络。武汉天河机场航站扩建工程完工后,货物年吞吐量将达25万吨。重庆至湖北的忠—武天然气输送管道在湖北境内贯穿十个市州,全长1043公里,年输送天然气能力达40亿立方米。经过多年建设,全省已形成集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联接城乡,沟通省内外的较为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省会武汉市是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全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及航空五大区域性枢纽之一,也是京珠和沪蓉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以武汉为圆心,1200公里半径内可直达国内24个省市区及70多个大中城市,其中距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及成都均在1000公里左右。根据国家初步规划,到2020年前将建成京—汉—广铁路客运专线并实行客货分线,建设包括武汉在内的18个集装箱枢纽站。到2010年全面贯通“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其中有“三纵四横”(大连—广州、二连浩特—广州、京—港—澳、福州—瑞丽、沪—渝、沪—蓉、福州—银川)贯穿湖北。在长江水运方面,国家将重点建设长江三角洲港口设施,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加强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加快长江中下游集装箱及矿石中转运输设施建设。在管道运输方面,为未来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配套的江苏仪征至湖南长岭原油输送管道即将兴建,该管线贯穿湖北武汉等六市,规划年输送原油能力达2700万吨。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及湖北交通网络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湖北与国内外各经济区域和中心城市的联接将更为便利,时距将大大缩短。湖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居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构成了进入国内外广阔市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为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3、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信息服务业快速成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湖北通信信息网络和各项公共信息平台发展迅速,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现已形成覆盖全省的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网和多媒体通信网。2003年全省本地电话用户达889.8万户,移动用户达874.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36.6万户。省会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国家通信网“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中有京广、汉渝、汉宁等五条国家一级干线贯穿湖北武汉,武汉电信网是中国公用数据多媒体通讯网的八大节点之一。武汉信息港实现了本地各大信息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连接交通部、湖北省政府、省交通厅、地市交通局的交通信息网工程基本建成。省内相关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武汉大学、华中科大、中国地大以及湖北邮科院、长飞公司、NEC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研发和制造等方面具备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的能力,这些都为湖北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为湖北大力培植现代物流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湖北省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已达数百家,其中武汉市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达32家。经过整合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原有商贸、交通、仓储企业为主,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势。其中,大型商贸连锁企业由企业物流逐步向物流企业转变,由货主物流积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交通运输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货场(站)、专用线、专用码头等设施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大力拓展物流业务。仓储企业利用存量较大的仓库资源和辐射全国的商业储运网络,发挥客户资源广泛的优势,加快进军现代物流市场。长航集团、武铁物流公司、武汉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武汉邮政物流公司、武汉世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中百集团吴家山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立足武汉、服务湖北,面向华中乃至全国的物流服务网络。武钢、东汽等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内部物流改革,大力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着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重组物流流程,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显著成果。
(二)制约因素
1、现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制约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物流资源和需求被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体制所分割。各种运输方式和交通基础设施之间配套性和兼容性不强,导致物流作业环节难以连续有序运作,甚至造成大量的重复运输、装卸和包装,物流效率低下。部门和地方利益不协调,分散了物流资源,阻碍了统一开放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2、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方式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我服务。据典型调查,省内约有40%的企业物流全部自理,企业自建仓库的高达70%,企业在市内自行配送产品的占44.5%,企业原材料、零部件及产品全部采用委托运输的比重分别仅占18.5%和9.2%。另一方面,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单一、辐射半径较小,缺乏品牌效应。现阶段物流市场“多、小、少、弱、散、慢”的特征仍较为明显,即传统物流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专业型物流企业少,物流企业实力弱,物流存量资源分散以及物流服务速度慢,难以为货主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
3、现代物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亟待完善。现行各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中,部分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亟需修改完善。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的投融资体制、行业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包装规格等物流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企业之间、市场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加快发展。
4、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现阶段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使用传统通讯工具上,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各层次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普遍匮乏,严重影响了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国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区的总体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大环境为突破口,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建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通过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企业和地区长远竞争能力,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物流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自主决策经营,自主投资发展。政府以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市场环境为重心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
2、统筹规划,重点优先。全省统筹规划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布局与建设,着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兼容互补和配套衔接。重点扶持一批物流需求大,成长基础好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发展。
3、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深化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大力促进物流服务市场化和物流资源社会化。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整合和利用物流存量资源,努力提升现有物流设施的功能和利用效率。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本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协调发展,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5、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减轻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切实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坚决杜绝物流设施建设违法滥占耕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着力建设和发展“一个大市场,两个公共基础平台,三个物流圈,四重物流服务时域圈,五大物流产业主体,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即加快建立和形成一个统一、公平、开放和一体化运作的湖北物流大市场;建设和完善全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发展武汉物流圈、宜荆物流圈和襄十物流圈,着力增强三大物流圈的物流联系和辐射能力;构筑以武汉为中心的四重物流服务时域圈,具体包括:面向湖北省内主要中等城市的3—6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华中省会城市的8—12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国内其他经济区中心城市24—36小时物流服务圈以及面向远东、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的48小时物流服务圈;积极培育和扶持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货主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技术企业以及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等五大现代物流产业主体;重点推进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十堰六大物流枢纽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建成以武汉为核心,立足湖北,服务华中,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国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区,使现代物流业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2、阶段目标。
——到2005年,全面启动武汉、宜荆、襄十三大物流圈规划及实施工作。
武汉、荆宜、襄十三大物流圈及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完成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工作。完善并落实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政府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和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启动全省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划及实施工作,推进物流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全省现代物流业统计制度。着力推动15—20个现代物流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支持10—15家现代物流业骨干企业发展,积极引进5—10家国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投资湖北,加快启动粮食、鲜活农产品、食盐、农资、医药、小商品等大宗重要商品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积极促进一批大型工业及商贸骨干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加快企业内部物流改革。
2005年力争实现全省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比2003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宜昌、襄樊等物流枢纽城市为支点的湖北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武汉物流圈基本建成骨干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武汉市主要物流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营运。黄石等城市物流中心初具规模,成为武汉物流圈的重要物流节点。基本建成覆盖武汉城市圈,具有较高服务质量和时效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基本形成服务于本区域汽车、钢铁、建材、化工、医药、高新技术、农产品及其加工等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合作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助推器。初步奠定武汉拉动全省,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区域物流中心地位;宜荆物流圈基本完成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基本形成服务于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电子、农产品、化工、轻工等支柱产业的物流系统,初步形成吸纳宜荆地区产业资源、辐射三峡库区和恩施、神农架林区、渝东、湘西的区域物流中心;襄十物流圈基本完成主要物流基础设施和基地建设,初步形成服务于汽车及零部件、轻纺、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物流系统,初步形成吸纳襄十地区产业资源、辐射豫、陕、渝的区域物流中心。
2010年力争实现全省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专业物流服务年均增长15%以上,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25%,物流企业运营实现信息化的比重达到60%以上。大部分工商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3%—5%。重点扶持20—30家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企业,并力争培育3—5家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
——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武汉为核心“三圈一体”的湖北现代物流体系。
基本建成较为发达的全省骨干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围绕汽车、冶金、化工、建材、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医药等湖北优势产业群的发展,基本建成与之相适应的高时效、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武汉逐步成长为华中五省物流中心,依托江海直达及武汉航空港的国际物流规模日益壮大。宜荆物流圈和襄十物流圈成为带动湖北西部经济发展,沟通西南和西北经济区,辐射能力较强的区域物流枢纽。全省以点支撑,以线联系,以圈集聚,“三圈一体”的现代物流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015年力争实现全省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3%,专业物流服务年均增长12%以上,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0%,物流企业运营实现信息化的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工商企业普遍推广应用。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进驻武汉设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
——到2020年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省内物流枢纽为支点,服务华中,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国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区。
形成并完善以武汉为核心,面向省内大部分中等城市的3—6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华中省会城市的8—12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国内其他经济区中心城市24—36小时物流服务圈。建成比较发达的国际物流水运通道和航空通道,水运联通东亚及太平洋沿岸地区,航空物流连接亚太地区及欧洲中心枢纽城市。
2020年实现全省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专业物流服务年均增长8%以上,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物流企业运营全面实现信息化,现代物流业成长为湖北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三、湖北省现代物流区域和网络布局
围绕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国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区的总体战略目标,立足于充分发挥湖北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比较优势,综合考虑湖北已形成的武汉、宜荆、襄十三大区域经济圈,以及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城市布局、物流关系等因素,本世纪前二十年全省现代物流按武汉、宜荆、襄十三大物流圈和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展开区域布局。并逐步形成物流圈—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基地(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一)三大物流圈划分
1、武汉物流圈:依托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为中心,以周边100公里内的8个城市为经济腹地,构建服务于本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协作的物流网络。作为华中物流圈的核心,形成内联荆宜、襄十物流圈辐射国内各大经济区的能力。
2、宜荆物流圈:依托宜荆经济圈,以宜昌为主枢纽,荆州、荆门、恩施为支点,以江汉平原和鄂渝湘边区为经济腹地,构建鄂西南物流圈,辐射川、渝、湘、贵等西南省区。
3、襄十物流圈:依托襄十经济圈,以襄樊为主枢纽,十堰、随州为两翼,以鄂西北、渝北、豫西、陕南地区为经济腹地,构建鄂西北物流圈,辐射豫、渝、陕等西北省区。
(二)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及其功能定位
1、武汉物流枢纽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在武汉城郊结合部,选择交通便利,具备大规模物流组织条件,设施布局空间大,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布局若干个物流基地(基地),配套建设若干个服务城市消费和商品流通的配送中心,建成具有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2、黄石物流枢纽
在已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基础上,以黄石港及黄石开发区为依托,以采矿、建材、冶金及制造业为支撑,以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建成覆盖鄂东并辐射皖赣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3、宜昌物流枢纽
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充分依托三峡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以港站枢纽为依托,以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化工、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建成服务于鄂西南、湘西并向三峡库区以及重庆、四川地区辐射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4、荆州物流枢纽
利用现有的水陆交通体系,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以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丰富的产品资源与坚实的市场营销网络的优势,建成服务于鄂中南地区,辐射湘北、川东地区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5、襄樊物流枢纽
利用已形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汽车产业和火力发电厂建设为依托,建成服务于鄂西北及鄂、豫、陕、渝四省边区的货物转运及相关物流服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6、十堰物流枢纽
以襄渝铁路及在建的汉十和武汉至银川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并逐步形成辐射川、陕、甘、宁等西北省区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三)重点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布局
1、武汉物流圈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
阳逻港(国际)物流基地
以武汉市阳逻开发区、阳逻机场、集装箱港口以及武汉外环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连接“两线”(京广、京九铁路)、通达“两港”(深水港、航空港)的集铁、公、水、空、管于一体的立体运输网络。大力发展集装箱及大宗散货(含液体)物流,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以多式联运、江海直达与远东国际水运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基地。
阳逻港物流基地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有武汉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阳逻货运站、阳逻多用途通用码头、阳逻煤码头、武汉阳逻港物流园、口岸联检大楼等,总计投资约9.8亿元。
沌口汽车物流基地
以沌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与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接,且有铁路专用线接轨京广铁路,涂家巷码头可进行水运。沌口物流基地规划以汽车物流为核心功能,涵盖整车分拨、零部件采购(含国际采购)、仓储、分拨、汽车信息、零配件加工及配送的全国性汽车物流基地。
基地内在建和拟建项目有武汉郭徐岭物流中心、万商云集物流中心、武汉海天汽配大世界、武汉龙阳汽车工贸中心、沌口开发区大件通用码头、汉阳集装箱港区改扩建工程等,总计投资约16亿元。
舵落口城市配送型物流基地
舵落口物流基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107国道、京珠国道主干线、汉渝铁路及汉江纵贯全境,集铁、公、水三种运输方式于一体。该基地规划建设以区域型农产品加工集散及综合商贸配送服务为主的城市配送型物流基地。
基地内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有中百吴家山物流配送中心、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武汉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武汉吴家山货运中心、湖北桥通汽车交易中心、西汉正街建材商贸物流中心、武铁铁路集装箱节点站等,总计投资约59.5亿元。
“后湖—丹水池”综合物流基地
“后湖—丹水池”物流基地由丹水池物流基地、竹叶山市场群和正在兴建的后湖汽车商贸城组成。该物流基地集铁、公两种运输方式于一体,规划建设以生产资料与汽车服务业为主的配送型物流基地。
基地内规划拟建项目有丹水池物流基地竹叶山市场群、增建13000平方米数字化彩板库、武汉出版物物流中心等,总计投资约35.9亿元。
关山转运型物流基地
关山物流基地位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武汉外环公路及沪蓉高速、318国道相连,开发区内分布有信息、通讯、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产业及新型工业化产业。关山物流基地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的配送型物流基地。
基地在建项目有关山物流园等,总计投资约1.6亿元。
烽火加工型物流基地
烽火物流基地位于武昌区,由中储662库、钢材市场、武汉商贸仓库、中铁仓储等组成,占地约1200亩,主要经营钢材的仓储、分拨、流通加工,并建有武汉市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该物流基地可建成华中最大的集钢材交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运输、信息为一体的加工型物流基地。
基地规划拟建项目有恒钢物流基地、张家湾货运站等,总计投资约2.7亿元。
武汉航空机场(国际)物流基地
以武汉天河机场为基地,依托湖北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产业,拓展航线范围,集合口岸功能,发展航空快递物流。初步规划在武汉市黄陂区盘龙新城,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具有保税加工区功能的国际航空物流基地。
拟建项目有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工程等,总计投资约16.3亿元。规划项目有黄陂盘龙新城国际航空港物流园区。
黄石物流基地
依托武九铁路、长江航运及沪蓉国道主干线,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等工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成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基地内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有黄石外贸码头、黄石山南铁路和黄石棋盘深水港、黄石(鄂东南)物流园、黄石城西物流中心、团城山物流中心、黄石万吨冷藏中心、黄石鄂东农产品市场、鄂东汽车交易市场、花湖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二期、花湖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二期等,总计投资约9.2亿元。
鄂黄综合物流基地
以京九铁路、沪蓉国道主干线及长江水运为依托,建设服务于优质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在建和拟建项目有黄冈贸易市场、黄冈物流配送中心、鄂东粮油物流中心、鄂州蟠龙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麻城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罗田大别山板栗批发市场、英山茶叶批发市场、蕲春县铁路开发配送中心、黄梅小池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总计投资约14亿元。
咸宁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依托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围绕特色农业开发,发展水产、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建成覆盖鄂南,沟通湘北、赣西的区域物流中心。
基地内续建、拟建项目有咸宁市温泉农产品批发市场、咸宁市新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赤壁专业物流中心等,总计投资约2.6亿元。
仙桃综合物流基地
依托318国道、沪蓉国道主干线以及在建和拟建的随岳高速公路和京赤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医用卫材、农产品加工、优质农产品等产业服务对象,发展面向加工工业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系统。
基地内拟建和在建项目有江汉水产品大市场、江汉农产品及棉花大市场、江汉物流配送中心和益邦国际美居物流园等,总投资约7.5亿元。
孝感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
孝感物流基地以孝南南大市场为主体,发展面向北方市场的水产品及鲜活农产品转运型和配送型物流基地。
基地内拟建项目有孝感南大农产品专业物流中心,总投资约4200万元。
2、荆宜物流圈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
宜昌“伍家岗—猇亭”综合物流基地
“伍家岗—猇亭”物流基地位于宜昌东大门,具备铁、公、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沪蓉高速公路、318国道从境内穿过,并拥有宜万铁路伍家岗编组站。该区分布有台商工业园、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峡民营科技园和载电体工业园及宜昌骨干企业。“伍家岗—猇亭”物流基地规划功能是服务于宜昌及三峡库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新兴产业集群,依托长江水运、干线公路、焦柳及沿江铁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辐射渝东、湘西的综合型物流基地。
基地内拟建项目有宜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云池综合货运对外口岸码头及航运物流中心、宜昌市三峡物流中心、宜昌市供销物流配送中心等,总计投资约16.3亿元。
荆州综合物流基地
荆州市集铁、水、公、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于一体,也是湖北第二大信息枢纽节点和信息传输中心。该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工程已具有一定规模,建有“中国建材网”、“中国油菜籽网”、“中国棉花企业网”等一批专业网站。依托该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以及已建成的成品油物流设施,规划优先发展粮棉油、水产品及工业品、建材、成品油物流。重点是以港站为依托,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具备货物集散、分拨、加工、转运、信息等综合功能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以蓝星(建材、家具)商贸城及以“中国建材网”为依托,集建材、装饰、陶瓷、家具、汽车、机电、钢材多种产品,汇采购交易、城市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系统、储运配载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配送型物流中心。
基地内已建、在建、拟建的项目有湖北蓝星全程物流配送中心、荆州市物流中心、华中油菜籽交易中心、荆州市江汉平原农产品批发市场、湖北蓝星商贸城等,总计投资约8.7亿元。
荆门农产品转运型物流基地
荆门市具有铁、水、公、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具有发展物流中转业务的优势。规划发展油菜、棉花等优势农产品物流基地。同时依托铁路站场、仓储设施及管道发展煤炭、粮食原油及成品油等大宗散货中转型物流中心,辐射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
基地内续建和拟建项目有杨家桥大市场、洋丰肥料城、荆门建材物流中心、荆门高新区物流中心等,总计投资约8亿元。
恩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依托境内丰富的烤烟、白肋烟、中药材、绿色蔬菜及山野菜等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和已动工兴建的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机场改扩建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辐射湘、鄂、川、黔、渝边区的特色农副产品及小商品物流基地。
规划兴建的项目有恩施华龙物流中心、恩施海川物流中心、鹤峰特色蔬菜干鲜果交易市场、恩施利川中药材交易市场等,总计投资约10亿元。
3、襄十物流圈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
襄樊综合型物流基地
襄樊市集铁、水、公、空四种交通方式于一体,依托汉渝焦枝铁路、汉十高速公路、汉江航运及襄樊机场等交通条件,规划建设服务于汽车、火力发电及区域商贸三大产业的配送型汽车物流基地、转运型煤炭物流基地以及配送型商贸物流基地,形成同陕、豫、渝地区商贸联通的区域物流中心。
基地内已建、在建、拟建项目有鄂西北襄樊物流中心、襄樊邮政物流公司、风神物流中心、铁路货运中心、新华市场配送中心、大世界农贸批发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等,总计投资约12亿元。
十堰配送型物流基地
十堰地处武汉、重庆、西安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也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东风公司生产基地之一。十堰市集铁、公两种交通方式,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其汽车零配件市场“中国十堰汽配城”已达40亿元年交易额。十堰还是鄂、豫、陕、渝重要的农副土特产集散地,堰中农产品配送中心已形成,年吐吞量5.2亿公斤,年配送额6.5亿元的能力。规划以东风商务车制造业为依托,以汽车及其配件为主要服务对象,建成集汽配广场、汽配配送、汽配展示、汽配货运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以优质农副土特产加工为依托,形成鄂、豫、陕、渝地区农产品配送型基地。形成覆盖渝、陕及华中、西北各省的汽车和零配件以及农产品的配送型物流基地。
基地内在建和拟建项目有中国(十堰)汽配城物流中心、十堰市堰中农产品配送中心工程,总计投资约4.4亿元。
随州农产品物流基地
随州市拥有公、铁两种交通方式,京广、汉—襄—渝以及正在兴建的西宁铁路穿境而过,107、312、316国道以及正在兴建的汉十高速公路和即将兴建的随岳高速公路构成了该市较为发达的公路网。随州已初步形成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支柱工业和以优质小麦、棉花以及香菇等农副产品为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依托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
基地内在建和拟建项目有三里岗香菇出口加工型物流中心,随州商贸物流中心,广水东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随州小林花生专业批发市场等,总计投资约9.9亿元。
四、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着力引导工商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调控,典型示范和舆论宣传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工商企业和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认识。着力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快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推进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合理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拓展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销售空间,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大力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物流服务业务和仓储、运输等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整合物流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突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利益,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高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二)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以湖北综合运输体系为依托,以现有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为支撑,引入先进适用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积极发展区域化乃至国际化经营,全面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若干家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现阶段重点:一是积极支持长航集团以长江及沿海区域为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导入物流理念,重组和延伸业务流程。以国际物流、商品车物流、公共物流、特种物流和大宗物流等细分市场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向客户提供供应链方案设计与实施、综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多种服务的能力,尽快成为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二是积极支持武铁物流公司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全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的区位优势,依托湖北四通八达的干线铁路网,为数众多的铁路货场(站)以及武汉铁路集装箱枢纽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采购管理、仓储服务、运输和配送服务、流通加工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业务,尽快成为提供以铁路运输为主,多种运输方式联合作业的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三是积极支持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等大型专业汽车货运企业,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全国公路货运重要枢纽的优势。加强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内部改革。以省内大型工商企业为重点客户对象,大力发展省际、城际货运专线服务,加快发展公路集装箱运输,努力拓展分拣、包装、加工等多种物流服务业务,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扶持推动一批骨干汽车货运企业发展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是积极支持邮政物流企业、航空货运企业、高速公路客运企业及快货运输企业,以电子、医药、图书、烟草、服装、汽车配件、化妆品等高时效、高附加值、体积小、重量轻、小批量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邮政网络、航空货运、高速客运车辆底仓运输、专业快货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合,大力发展快件零担、特快专运、专线快运、快速配送、保时保鲜运输,绿色小件快运等快运业务,构筑服务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快运物流网络。
(三)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
发展统一配送是培育壮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推动传统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发展重点:一是大力支持中百、武商、中商、汉商等四大商业集团加快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企业内部配送系统建设,为连锁经营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积极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和委托专业配送。二是在省内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加快建设和发展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先期启动药品、食盐、鲜活农产品、百货、烟草、家电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的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hnust.com/zbjq/HTML/20060614081044_19997.html
本文仅供参考,需要定制原创论文、公文、文学稿等稿件,请联系客服
如果您需要代写代发各类论文,请直接与以下方式联系:
代写部客服(代写)QQ:180981293,EMAIL:180981293@qq.com;
代发部客服(发表)QQ:364835300,EMAIL:364835300@qq.com;
联系手机:13179739757(24小时服务);
本站网址:http://www.xzf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