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善忠
全文来源:http://www.gsart.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01
摘要
“剧目股份制”引发的思考
《敦煌韵》在创作全面开展的同时,其海内外演出市场的开拓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他们带着剧本请专家和演出商征求意见,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才正式投入排练。通过这种运作,《敦煌韵》一经演,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比如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话剧《兰州老街》等剧目。
此举使《丝路花雨》这部经典剧目的演出空间更为宽阔,演出市场更加扩大。“剧目股份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股份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运作方式。甘肃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以及《敦煌韵》推行的剧目股份制,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为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做了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剧目股份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一种新机制。从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和甘肃省歌剧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的具体进程,可以看出政府对它的有力支持。甘肃省话剧院和甘肃省歌剧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是一种勇敢者的大胆尝试,我们希望它能给探索中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带来丰收的希望!所以说,被人们称之为“《敦煌韵》现象” 的省歌剧院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探索之路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思路。
•《敦煌韵》现象与艺术院团改革发展研讨会论文•
“剧目股份制”引发的思考
【内容摘要】甘肃省的一些艺术院团近年来勇敢突围,大胆探索,推出“剧目股份制”,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敦煌韵》在创作全面开展的同时,其海内外演出市场的开拓工作也在同时进行,通过这种运作,《敦煌韵》一经演,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创排的舞剧《丝路花雨》,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也因实行“剧目股份制”使《丝路花雨》这部经典剧目的演出空间更为宽阔,演出市场更加扩大。“剧目股份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股份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运作方式。从这些院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的具体进程,可以看出政府对它的有力支持。 “剧目股份制”是一种勇敢者的大胆尝试,我们希望它能给探索中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带来丰收的希望!
【关键词】剧目股份制 体制改革 产业化发展 运作方式 演出市场
【正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艺术院团,是长期由国家拨款扶持的事业单位。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困扰,多数剧院团经费缺乏,步履艰难,艺术生产力受到束缚。面对这种情况,甘肃省的一些艺术院团近年来勇敢突围,在演出补贴制的激励下大胆探索,推出“剧目股份制”,在我省省直院团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
缺乏生产资金、缺乏灵活机制、缺乏市场运作手段,一直是影响甘肃专业文艺团体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剧目股份制”为解决剧院团的“三缺乏”提供了一条出路,这是一种方向,这种全新的运作方式,对下一步专业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甘肃省歌剧院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制形式筹措前期创排资金而创作演出的大型乐舞《敦煌韵》,已连续在省内外演出100多场,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成为我省多年来第一个在市场运作中取得成功的艺术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敦煌韵》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以开拓市场为目标,将这部作品的演出定位在针对国内沿海市场和海外演出市场上,并根据演出市场群众的欣赏习惯,将内容定位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代乐舞,该乐舞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将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与敦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部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更高的文化层面和更宽泛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敦煌韵》在创作全面开展的同时,其海内外演出市场的开拓工作也在同时进行,他们带着剧本请专家和演出商征求意见,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才正式投入排练。在资金投入运作上,采用股份制形式,前期90万元的投入,由剧院投入60万元,剧院职工入股30万元,演出收入按股份分红。通过这种运作,《敦煌韵》一经演,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4年在深圳、东莞两地演出19场,实现演出收入近37万元。2005年年初,《敦煌韵》的股份制投入迎来了第一次股金分红,半年的红利就达到了7.2%,不仅让股民们尝到了甜头,同时也为今后艺术创作投入机制的改革提供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艺术创作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市场为导向。
省歌剧院在方面率先搞了一个好的开端,勇于突破,大胆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份制的形式筹措前期资金,从目前演出和下一步的情况来看,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成为我省专业院团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市场运作中取得成功的范例,是比较典型突出的。当然,我省其他的院团在这方面也有过成功的运作。比如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话剧《兰州老街》等剧目。
近几年来,甘肃的文化建设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推进,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有经营能力的文化单位面向市场求发展,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文化建设。走文、企联合的道路,也是甘肃一些艺术院团走向市场的选择。
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创排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因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25年来长演不衰。为了让这一文化艺术品牌发扬光大,该院决定以品牌参股的方式,与甘肃花雨酒业有限公司联姻。经协商,剧院以100万元的有偿付费允许花雨酒业公司对《丝路花雨》的名称拥有有限使用权,并将这100万元作为原始股参股,成为花雨酒业公司的股东。同时,剧院还与花雨酒业公司签订了每年包演30场、为期3年的演出合同,酒业公司将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作为特有的营销模式,积极开拓营销市场,包演场次的一切成本费和演出补贴的合作项目。此外,花雨酒业公司还分两批投资60万元更新《丝路花雨》的音响、服装、道具等,并随着市场的扩大,不断加大对剧目的投资。此举使《丝路花雨》这部经典剧目的演出空间更为宽阔,演出市场更加扩大。
“剧目股份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股份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运作方式。它既借鉴了股份制的资金运作方式,也借鉴了项目管理的有效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甘肃的艺术院团都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实践,人们发现,许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改革,在体制上没有根本性突破。甘肃从《丝路花雨》到《大梦敦煌》以及《敦煌韵》推行的剧目股份制,是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为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做了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剧目股份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一种新机制。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甘肃省的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明显加快了步伐,“改与不改”已经不再是需要争论的问题,而“怎么改”则上升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要直接面对的关键问题,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体制惯性,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也就是要改革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现状,建成真正面向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改革的大方向,只部分地回答了“怎么改”的问题,并不就万事大吉了,因为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对于要在其中填充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具体操作的所在。总体来说,关键在于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的方式,撬动被旧体制所束缚的文化生产力。
从甘肃省话剧院、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和甘肃省歌剧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选择的是让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高的其他产业的资本参与改制的方法,这样一来,剧院在涉及市场时,就有了一定的保证,从而也具有了一定的底气,事实也证明了这样选择的正确。
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改”只是一个开始,其后还有漫漫征程,而在其过程中取得的改革成效才能使改革具有真正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才是最具发言权的权威“检验者”,所有的市场主体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改革因素最终都要直面这个“检验者”的威严。 从甘肃省敦煌艺术剧院和甘肃省歌剧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的具体进程,可以看出政府对它的有力支持。当然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政府的参与和推进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如何在市场开拓中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显然也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是痛苦的代价来。 甘肃省话剧院和甘肃省歌剧院实行的“剧目股份制”是一种勇敢者的大胆尝试,我们希望它能给探索中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带来丰收的希望!
在艺术表演团体的渐进性改革中,多年来困扰着我们的问题被总结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之所以长期被这一问题所困扰,是因为多年来我们作为“事业编制的单位人”所养成的“找市场不如找厅长”的思路与心态。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保证。就某一个具体的艺术表演团体而言,是要通过艺术生产力的解放,通过艺术产品的市场效益来解决“自生能力”。所以说,被人们称之为“《敦煌韵》现象” 的省歌剧院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探索之路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思路。我们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作为全省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和横向研究,从中寻找出有利于我省艺术院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理论根据和经验教训。《甘肃艺苑》将开辟专门的栏目,来宣传报导讨论由“《敦煌韵》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响,将有关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和对比,使我们各级艺术院团的管理者加强将市场作为发展文化艺术产品的手段,不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而且可以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现代的、强大的手段的认识,为甘肃的文化艺术改革方面尽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应该明明白白地主张艺术产品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艺术产品之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是由于随着生产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产品成了公众生活中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消费方向,并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反过来,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产业,不仅为了自身的利润动机而渗透文化原创环节,推动文化发展,也成了普遍落实公民文化权益的现实手段。
中国社会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增长,恩格尔系数迅速降低,公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正在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有效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我们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有20多年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为经验,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更有理由、有必要、有能力充分顺应这个历史的潮流,占据历史发展的先机。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只要我们锐意改革,按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办事,坚定而稳步、有序地向市场化取向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的前景就非常光明,我们在市场上的文化地位就一定会大大提高。
由于我省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各区域和城市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将科学论证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领域的成就,挖掘潜力,发现问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科学管理机制提供现实有效的评价依据,为规范与引导文化市场秩序,促进良性发展,搭建新型的文化产业的创意平台。
2019年6月于兰州
本文仅供参考,需要定制原创论文、公文、文学稿等稿件,请联系客服
各位代写代发客户:
如果您需要代写代发各类论文,请直接与以下方式联系:
代写部客服(代写)QQ:180981293,EMAIL:180981293@qq.com;
代发部客服(发表)QQ:364835300,EMAIL:364835300@qq.com;
联系手机:13179739757(24小时服务);
本站网址:http://www.xzfbw.com/;
中国写作发表网为您提供满意的代写代发服务,客户是上帝,免费修改,满意为止,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专业代写,流程代发,为客户隐私资料保密。